当前位置 :广州科进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 免费论文 >> 审计需求与代理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审计需求与代理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来源:原创 作者:admin 时间:2009-10-28 09:35:37 浏览:

 [摘 要]本文从代理人学说出发,综合介绍了影响审计需求的各个方面研究成果。

  [关键词]审计需求 代理问题 股权结构
  
  审计为什么会出现,理论界对此有多种解释,最具代表性的是代理人学说及信息经济学学说。
  代理人学说认为,在企业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契约来降低代理成本,然而,除非契约的条款的实施得到监督,否则它就不起这种作用。审计就是一种监督的方式。
  
  一、审计需求
  一般说来,对审计的需求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政府及法律法规对审计服务的需求,这是最基本的需求;第二个层次是指企业对审计服务自发的需求,这是由于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结果(李若山,1991) 。
  审计需求在我国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首先在第一个层次上,1980 年12 月14 日财政部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规定外资企业会计报表要由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这形成了我国第一批法定审计需求。此后,财政部、证监会陆续颁布了一些法律条文,规定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等的会计年报必须由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至此,我国在第一层次上的审计需求已经形成。由于已经有了法定的要求,所以要判断在第二层次上是否有需求,可以从判断看企业对高质量的审计是否有需求入手。
  
  二、代理冲突与审计需求
  代理问题是企业有效契约观的基本问题之一。现代企业中通常存在着两种代理问题,一种是股东与管理当局之间的代理问题,另一种是控股股东和外部中小投资者之间的代理问题。在英、美企业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下,代理问题主要源于股东与管理当局之间的冲突(Jensen 和Meckling,1976) ,主要集中于第一种代理问题;而在东亚股权高度集中的转型经济中,代理问题主要源于大股东与外部中小投资者的冲突,主要集中于第二种的代理问题(Joseph 和Wong ,2002) 。我国的上市公司多为国有企业改制而成,股权结构通常是“国有股一股独大”,所以我国的代理问题应该主要是第二种的代理问题:大股东与外部中小投资者的冲突。在这种代理关系下,一旦外部投资者预期到内部人的侵占行为,他们会通过价格机制实现自我保护,低价购入企业股票,因此企业和控股股东要最终承担高额的代理成本, (La Portaetal,2000) 。Jensen 和Meckling (1976) 认为企业管理当局有动机引进监督或保证机制来缓解代理问题,使投资者合理确信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保护。审计便充当了这种角色。
  
  三、代理问题中影响审计需求的几个方面
  (一)审计需求与代理成本
  事实上,代理冲突与审计需求之间关系研究亦可分为两个阶段,自愿审计阶段和强制审计阶段。
  1.自愿审计阶段的审计需求是否雇用外部审计
  早期在外部审计未被法律强制要求提供时,关于代理冲突与审计需求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是否有动机雇用外部审计来制约管理当局的机会主义行为。代表人物主要有Jensen和Meckling (1976) 、Watts 和Zimmerman (1983) 和Titman 和Trueman (1986) 等。
  Jensen 和Meckling (1976) 认为,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人或一些人(委托人) 委托其他人(代理人) ,根据委托人的利益从事某些活动,并相应的授予代理人决策权的契约关系”。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都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然而他们的利益往往又是不一致的,代理人经常会为了自身的利益在经营活动中利用其信息优势做出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即道德风险,这就是代理成本。若资本市场完全理性,则外部投资者将能预见到企业内部的代理成本,并降低对企业价值的评估,即代理成本所导致的企业价值损失最终将全部由企业的内部人承担。从而,在完善的资本市场条件下,委托代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公司将有积极性通过引入外部监督,以降低内部代理成本,并提高企业市场价值。这表明,外部监督与内部委托代理机制之间存在相互替代关系,若内部委托代理机制较为完善,则企业可能较少诉诸于外部监督的作用;反之, 若内部委托代理机制较为薄弱, 则企业可能将更多地依赖于外部监督机制,来降低代理成本,从而提高企业价值。
  同样,当公司对外发行债券时,在管理者和债权人之间也存在上述的代理问题和类似的解决方法。随后的实证研究也证实了委托代理假设,如Watt s 和Zimmerman (1983) 发现在最早的管理者没有提供全部资本的公司中就存在对独立审计的需求。
  这些研究表明企业管理当局为了提升企业的价值,有动机雇用外部审计作为监控和保证机制来缓解企业的代理冲突。Chow(1982) 以1926 年普尔工业手册中的美国企业为样本,研究了代理问题和外部审计需求之间的关系,为审计的治理角色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其研究指出负债-权益比较高的大企业对外部审计的需求相对较大。
   2.强制审计阶段的审计需求是否雇用高质量的外部审计
  当法律强制要求提供外部审计时,关于代理冲突与审计需求关系的研究演变为企业是否有动机雇用高质量的外部审计。
  自Jensen和Meckling (1976) 的文章发表以后, 已有一些研究实证考察了企业是否会通过聘请高质量的外部审计师,来降低管理层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代理成本,并提高企业价值。这些文献的主要研究假设是:若管理层持股比例越高,则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越小,从而,企业对外部审计的需求较低;若负债率越高,则管理层可自由支配的现金流越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管理层与外部投资者的代理成本,此时企业对外部审计的需求也较低。
从有关管理层与股东之间代理成本的研究情况来看, Palmrose(1984) 、Simunic 和Stein (1987) 、Francis 和Wilson (1988) 、Eichenseher 和Shield (1989) 及Defond (1992) 等人关于会计师选择或更换与公司规模、负债比及股权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结果发现,大企业通常会雇用大的、声誉较高的事务所,Simunic and Stein (1987) 发现在IPO阶段, 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外部审计需求负相关,与理论一致; Lennox (2003) 采用2000年英国公司的数据,发现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外部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呈非线性关系。但更多的研究却发现管理层持股比例、管理层奖金激励制度等与外部审计需求之间并不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Chow,1982;Palmrose,1984; Eichenseher and Shield,1989;Francis andWilson, 1988) 。从管理层与债权人之间代理成本的研究结果来看, Simunic and Stein (1987) 、Francis andWilson (1988) 发现负债率与外部审计质量负相关; 但Chow (1982) 、Eichenseher and Shield (1989) 则发现负债比例较高的大公司更有可能聘请外部审计;而Palmrose (1984) 则没有发现负债率与外部审计需求显著相关。Backman (1999) 的研究也表明,在东亚转型经济中,企业的代理冲突并不能引发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控股股东缺乏雇用高质量审计的动机,他们甚至会雇用低质量审计以降低外部监督作用。并将这种需求不足归因于薄弱的投资者法律保护,以及家族式企业中以关系为基础的交易和政治“寻租”行为。
国内也有一些这方面的研究:余玉苗(2000) 认为我国的企业对高质量的需求是不充分的,但没有给出经验证据;刘峰等(2002) 从中天勤原来的63 家客户的走向来看,还没有证据支持那些认为中国审计市场已经形成了良性的、追求高质量的推论。但孙铮、曹宇(2004)却发现了高质量审计需求的证据,他们的研究表明境外法人股及境外个人股股东有动机促使管理层选择高质量审计。
  总体而言, 现有关于代理成本与外部审计需求之间联系的研究尚未得出统一的结论。
  (二)股权集中度与审计需求
  一般而言,对于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有两种观点: 一是监督之手, 即随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上升, 大股东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逐渐趋同,从而,大股东更有积极性去监督管理层的绩效, 提高企业价值( Shleifer and Vishny,1986) ;二是掠夺之手,即随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上升,则大股东的控制能力也随之上升,从而大股东又有可能通过关联交易等方式掏空企业资产,降低企业价值( Zingales,1994;Shleifer and Vishny,1997)
  控股股东与外部中小投资者之间的代理问题会随其控股比例不同呈现两种相反的倾向,即激励效应和“壕沟”效应。同样,公司控股股东在进行审计师选择时,也同时存在激励效应和壕沟效应。一方面,股权集中度较小时,信息不对称较小,内部人雇佣高质量审计的动力不大;随着股权集中度增加,信息不对称增大,内部人越有动机通过雇用高质量的审计师来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向其他利益相关者传递其信息披露透明的信号,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即所谓激励效应(具体见图一) ;另一方面,在股权集中度较小时,内部人侵占外部中小股东的机会和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内部人更希望通过雇佣高质量审计,向外界传递信号,获得外界相关利益人的信任,从而在资本市场上获得相应收益。当股权集中度很大时,内部人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一致,所以为了企业的长远利益,内部人不但不会侵占外部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而且还会雇佣高质量的审计,向市场传递他们对外部中小投资者保护的信号,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加入企业。然而,对于股权集中度中等程度的企业,内部人一方面掠夺与侵占中小股东的机会和能力增大,另一方面,由于只是部分投资于企业,所以内部人与企业的长远利益一致程度一般。所以内部人更倾向于侵占外部中小股东的利益,雇佣高质量的审计只会制约内部人的侵占行为,故内部人没有动力雇佣高质量的审计,即所谓壕沟效应(具体见图二) 。事实上,激励效应和壕沟效应在高质量审计的选择中都存在的。其综合效应见图三。
  
  Fan and Wong (2003) 以大股东的控制权与收益权分离程度作为代理成本指标,考察了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代理成本对企业外部审计服务需求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大股东的控制权与收益权分离程度越高(即代理成本越严重),则企业越有可能聘请“五大”审计师事务所。
  曾颖、叶康涛(2006)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1和2002年的数据为样本,分析认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价值成U型曲线关系, 而与外部审计需求成倒U型曲线关系。即: 代理成本较高的上市公司更有可能聘请高质量的外部审计师, 以降低代理成本, 提高公司市场价值。此外, 债务融资与外部审计在降低代理成本方面具有相互替代性。
  王艳艳、陈汉文、于李胜(2006)发现,我国代理冲突严重的企业有动机选择高质量审计,向市场传递信号,以吸引潜在的投资者,并且在我国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与企业的股权集中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且随股权集中度的提高,审计质量需求增加会加剧,支持了审计需求的壕沟效应。另一方面,在我国,高质量审计确实能够有效制约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代理成本;同时市场也能够识别企业的选择行为,并对此作出积极反应,高质量审计能够提高盈余的信息含量,降低代理成本。
  (三)审计需求与其他治理机制
  在以美国企业为样本的研究中,关于审计需求与代理问题的关系缺乏直接的证据,对此存在两种解释:一是代理变量的选择问题;另一种解释是美国企业中存在着众多的治理机制,替代了外部审计。Klein (2000) 的研究表明,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与企业对其他治理机制的选择呈负相关关系。
  理论上,外部独立审计与独立董事制度同作为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二者之间可能是替代关系抑或互补关系。但是由于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建立时间不长,还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所以独立董事制度在缓解公司的代理冲突,降低公司的代理成本问题上并未发挥出真正的作用。近几年,我国上市公司接连出事,如“郑百文”亏损案、“东方电子”欺骗股民案、“红光公司”虚报盈利案、“银广厦”造假案,不能不说明独立董事作用的有限性。同时,在我国,由于独立董事应对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这就使得独立董事有动力要求企业雇佣高质量的外部审计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报表进行审计,从而分担相关的法律风险。
  以上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代理问题机制中的审计需求,总体看来,各方面的观点还是存在较大的分歧,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检验。
  
  参考文献
  [1]孙铮,曹宇,2004 股权结构与审计需求,审计研究 2004 年第3 期
  [2]蔡祥,李志文,张为国,2003,中国证券市场中的财务问题:实证研究述评,中国会计评论,VolNo. 1
  [3]李有根,赵西萍,李怀祖,2001,上市公司董事会构成和公司绩效研究,中国工业经济,5
  [4]陆正飞, 叶康涛, 2004,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解析. 经济研究,4
  [5]于东智,2003,董事会、公司治理与绩效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分析,中国社会科学, 3
  [6]于东智,王化成,2003,独立董事与公司治理:理论、经验与实践,会计研究,8